元江光伏项目:在高原闯出一条路

发布时间:2024-04-29   来源:网络   阅读:1926

元江光伏项目:在高原闯出一条路

元江县邑拉75MW农光互补光伏项目现场

4月的云南天朗气清,五一假期即将到来,城里的人们已经在筹备出行计划。然而在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深处,机器轰鸣、彩旗飘扬,仿佛在为现场施工人员喝彩加油。这是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的一片山区,之前这里荒草丛生、灌木成林,如今一排排光伏支架整齐陈列,不久之后它们将支撑起一片片光伏板,借光发电,为这高原注入新的活力。

由中建五局安装公司承建的云南玉溪元江县邑拉75MW农光互补光伏项目(以下简称元江光伏项目),建成后预计平均年上网电量为13460.4万kWh,可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量为243.6万吨标准煤,相当于减排607.18万吨二氧化碳,同时也将在拉动当地就业、带动经济发展、增加税收等方面起到重要推进作用。


场内材料转运

没有路就开出一条路来”

2023年底,一群年轻人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云南,对于此前只做过机电安装项目的他们来说,建设元江光伏项目无疑是新奇的、令人兴奋的。尽管提前做了思想准备,但上山之后面对漫山遍野的灌木丛、荒草地,大家齐齐傻眼:这可从何下手?

彼时项目还在前期跟进阶段,管理团队要协助业主完成土地租用工作,第一步就是“圈地”,要把项目所属地块精确地圈出来。团队里97年的青年党员潘军军带着两个测量员一起,测量、放线,从而确定具体点位。元江光伏项目共4个地块,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山头,为了让测量的点位更准确,他们采取最稳妥的“笨办法”——自己走一遍。每天早上七点背着干粮出发,晚上八点回到项目部,由于路程遥远不方便带太多食物和水,饿了吃一顿自热速食,喝光了水就吃橄榄果解渴,随身带着镰刀方便清理路过的灌木丛。在偌大的山上从早走到晚,他们争分夺秒,“有时还会遇到眼镜蛇、野猴子,我们也挺怕的,但更多的是想尽快把点位确定下来才能开展后续工作。”潘军军说。就这样,他们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,耗时二十多天完成了放线工作。

由于地形、地质条件复杂,原来的环境并不符合光伏项目施工的场地要求,“这山上连路都没有,怎么做项目呢?”项目团队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开路,因为难度太大,1公里路就修了半个月,后来项目部积极协调增加机械,3台挖掘机同时工作紧赶慢赶修了二十多天,终于将整个项目周围的路清晰、平整地呈现了出来。“看着这里的前后变化,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话: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还挺符合我们当下心境的。”项目总工蔡振杰感慨道。

在这些年轻人心里,他们不仅仅是在项目开路,更希望以这样一个项目为载体,用自己的努力为企业转型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道路,探索、挖掘更多行稳致远的可能性。

现场工人进行浇桩作业

不知道有没有石头,先摸了再说”

作为安装公司西南地区第一个EPC光伏项目,元江光伏项目从进场就备受关注。虽然分公司在这方面之前零经验,但总要有人做那“第一个”,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平均年龄28岁的项目团队身上。“上级领导跟我们说,没有经验,就当摸着石头过河啦。但其实我们连有没有石头都不知道。”项目生产经理谭章强笑着坦言,“不过既然决定要做,那就先摸了再说!”

事实证明,的确有石头——元江光伏项目所处的山区地质条件特殊,地表下并不是泥土,而是大量的岩石。正常情况下的光伏项目打孔土层只需打1.3米,遇到岩石层的话就要打1.6米,该项目4个地块中有3个地块地下都是岩石,施工难度无疑大大增加。现场挖掘机挖电缆沟的钻头一般是1米左右长,但由于地下都是石头,钻了十多天之后钻头已经被磨掉了一半。用项目团队的话说:“刚到这里的每一天都在刷新认知。”虽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至少经历过2个以上项目的历练,在机电领域如鱼得水的他们却在这个项目不约而同地犯了难,因为大家发现不止是地质条件,这个项目方方面面都跟之前干过的工程大不相同。

首先是工作面太大,“露天开放式”的超大场地带来了接踵而至的难题,传统机电项目相对封闭,而光伏项目是开放的,“以前只在一栋楼里或者一片固定的场地来回跑,现在是满山跑。”从现场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单程1个多小时,即使坐车也无法面面俱到,只能在固定线路徘徊。那么如何督促、保障工期和质量?如何保证安全生产?在施工人员流动巨大的情况下如何管理?这些都成为了项目团队思考的重点。其次是分包资源组织,面对大面积的施工项目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,当地劳务分包资源不成熟,分包的能力参差不齐,寻找满足各方关系的、有序的、较好的资源组织难度较大,管理思维也需从分包向总包快速转变。此外,光伏项目虽然施工工序相对较少,但打孔、安装钢筋笼、混凝土浇筑、安装立柱、支架、光伏板和桥架等每一个流程都需要准确把握细节,保证施工质量,确保一次成优。

“我们的经验就是一定要进度前置,反应迅速。”项目经理谢祖黎介绍道,针对施工面积大的问题,项目部分地块设置专职负责人,联动劳务班组长跟进现场质量、进度等工作,同时加人、加机器,每天制定各个劳务队伍的工作量并进行考核,建立相应奖惩措施。在分包资源管理方面,项目部第一时间跟分公司、公司沟通,“不打乱仗”,提前制定备选方案,储备备用队伍,影响进度及时更换。“对分包交底、沟通,内部材料设备供应这些都不能等靠要,我们一定是开拓思路,做两手准备。”谢祖黎说。

同时为确保现场安全生产,安全员李金龙几乎扎根在现场,山上的紫外线指数极高,刚开始没几天整个人就晒得黢黑。“除了执行早班会、安全检查等日常的安全生产举措,我们还因地制宜,将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横幅换成了彩旗。”李金龙说,但由于高原山区的特殊性,防虫蛇、防暑也成为重点工作,项目部也通过采购相应药品、作业时安排专人看护、成立小班组等措施护航生产,开工以来安全“零事故”。

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测量


在苦中作乐中等待来自大山的回响”

说起参与项目建设以来印象深刻的事情,团队成员们都会默契地提起同一件事:参加当地的特色活动。元江光伏项目部所在的村子是彝族村落,团队成员在前期跟进的时候跟当地进行过多次深入、融洽的沟通,所以当地居民很喜欢这些外地小伙儿,多次热情邀请他们参加撒摩“阿哩”文化节等彝族节日活动,对他们来说不管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是快乐的记忆。

快乐之外也不乏忧愁和困扰。比如项目生活条件着实艰苦,去最近的镇子上开车都要一个多小时,车窗外可以看到远处一座座山层峦叠嶂,隐匿在常年的雾里,盘山路上都是碎石和沙子,坐在车里人随时都会被颠起来,一下雨山上的泥石流就挡住了路,进退两难;比如9个人挤在一间大通铺里,用着大家一起用铁皮搭的洗手间,山区干旱少雨经常停水,最久的时候停了20多天;比如饮食习惯差异导致经常吃不饱,泡面成了山上最美味的食物......

“有想到条件挺艰苦的,但没想到这么苦。”

大家心照不宣地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。

但这些丝毫没有阻挡他们建设的决心,可能是本身就有的拼劲和坚韧,也可能是为了使命必达的责任,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全力以赴。工作中毫不退让,是并肩作战的“战友”,生活中互相关心,一起“苦中作乐”,是团结友爱的兄弟,觉得艰难的时候就互相开玩笑调侃调侃,没有煽情的字句,但都默契地知晓那是一种属于彼此的鼓励和安慰。纵然艰苦,但每一个人也都各有收获:

“我觉得我的沟通能力提高了。”

“学到了不同的专业知识,还挺有成就感的。”

“感觉在这个项目性格变得更大方了,我喜欢现在的自己。”

......


大山是沉默的,它默默见证着一群人的付出、一片土地的变化。

大山不是一直沉默的,终有一天它会告诉他们:

看,这条路你们闯出来了。

(供稿:袁琳娜)